(资料图片)
近日,微博上一则#为什么年轻人爱上了用B站学习#的话题引发热议。最后也似乎达成共识:B站大学之好,是因为传统大学之不好。
“大学老师上课就是念PPT”“大学设置的课程枯燥无味”“大学专业设计脱节于时代”……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,人在归因时,如果涉及的主体是自身,更容易倾向于外部情景归因。将选择“B站大学”归结于传统大学之弊端,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惰性。
笔者认为,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,对于传统大学与“B站大学”,真没有必要踩一捧一,没有必要将其对立化。如果将“B站大学”看作传统大学的新内涵,是互联网络技术发展下,大学之大的新发展,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新尝试,视野将豁然开朗。80多年前西南联大的故事告诉我们,教授和大师在哪里,清华和北大就在哪里,B站和mooc等让大师和教授上网,让清华和北大触手可及,这才是“B站大学”的意义。
B站给广大学子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,不仅名师讲授的各种基础专业课,也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,很多学子感叹,“比我的大学老师讲得好多了”……讲得好多了,那就对了!B站上不少课程都是mooc(大规模在线公开课)名校课程的再搬,中国mooc的推动者、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谈中国mooc的发展说道:“至少真的有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放到平台上大家可以随时学习,这是实实在在的……带来了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可能。”
不管是“B站大学”还是MOOC,其本身都是推动缩小大学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尝试,在B站,我们可以听北大、清华的教授讲课,可以跟着业界的up主学习编程、摄影、剪辑,在B站,大学之大显得无远弗届。说实话,没有B站、没有mooc,作为一个三线小城、双非院校的学生,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听方汉奇先生讲新闻史、听钱理群先生讲鲁迅,更别说国外大学的优质课程。
网络的发展让我们不需要去北大、清华就能蹭课,这是技术为善的体现。不止B站,越来越多的平台、媒体在推动这种大善,去年抖音与清华大学联手,推出学者访谈对话栏目《清华·访谈录》,引入“人文清华”讲坛栏目完整演讲内容及系列直播,其中《生活中的经济学》超百万人观看。
媒体开始成为一所无形学院,不止是大学生,从最近的报道看,许多中老年人在抖音、快手直播间学习认字,也有人教老年人怎么使用手机、怎么坐地铁、坐飞机等等,其实我们看到媒介带来的好,没必要去映射现实的不好,鼓励、支持、推动这种好就够了,因为正是媒介技术为这种一对不定量多的教学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麦克卢汉一语成谶,媒介在重构我们的世界,颠覆原来的学习路径,让“清华”和“北大”,也让一所能教人学习的无形学院,就在屏幕里;同时,要进一步深造,我们也需要回到大学,回到讲台下,回到图书馆里。我想,“B站大学”不是为了凸显传统大学的问题,相反,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。(陈自强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方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